卷临天下202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语文卷四杂文随笔

卷临天下202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语文卷四杂文随笔,我们目前收集并整理关于卷临天下202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语文卷四杂文随笔得系列试题及其答案,更多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试题及答案,请关注微信公众号:考不凡

卷临天下202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语文卷四杂文随笔

1、卷临天下202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语文卷四杂文随笔

2、卷临天下202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四

3、卷临天下202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单元测试示范卷.高三.数学卷(四)

下面一段话,恰当的语序是( )
①但除了的咿呀之外,却找不到更适合的语言。②如同一个婴儿
③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④看到了照样下一朵耀眼的红莲,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

A.②③④①
B.②④③①
C.③②④①
D.④③②①

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连贯与得体的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,先要明语境,注意原句上下文的指示作用和对语序排列的影响。所选句子的第一句一定要注意与上文衔接,最后一句一定要注意与下文连贯。其次,明文体特点,根据各类文体组织的基本方法排序。同时,还要形成对提示作用的词语的敏感。如本题中,②是一个总领句,应排在首句,①中“但”表明前面还有一方面,而且“咿呀”对应“婴儿”,故可当做本段文字的总结句,应排在尾句,先要“看到了”才“想”,因此,④在③前,这样,本段文字的正确语序应为:②④③①。

卷临天下202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语文卷四杂文随笔

二、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下列小题。

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,不免感叹:“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!”古代没有现代工业,没有汽车尾气,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,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。“霾”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,《诗经》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,说明霾很早就有了,并非现在才出现。在古代,霾主要指由于刮风、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,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。《晋书?天文志》中对霾有确切解释:“天地四方昏蒙若下昏蒙若下尘,十日五日已上,或一月,或一时,雨不沾衣而有土,名曰霾。”搜罗史料,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,通常并不使用“霾”一词,而是仅描述现象,如《汉书》中的“蒙黄浊”“蒙,微而赤”。也偶有直接用“霾”字记载的,比如《明宪宗实录》记载:“自春徂夏,天气寒惨,风霾阴翳……近一二日来,黄雾蔽日,昼夜不见星日。”再如,《清史稿》载,康熙六十年,“会试出榜,黄雾四塞,霾沙蔽日”。面对严重的霾灾,古人如何治理呢?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“治理”之法。中国古代有“天人感应”的哲学思想,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,有“灾异谴告”之说,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造成的后果。一旦发生灾异,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,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。《汉书》记载:“西北有如火光。壬寅晨,大风从西北起,云气赤黄,四塞天下,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。”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,情形严重,朝野震恐,以为上天降下灾异来“谴告”当政者。汉成帝看这阵势,赶紧下罪己诏说:“朕承先帝圣绪,涉道未深,不明事情,是以阴阳错谬,日月无光,赤黄之气,充塞天下。咎在朕躬。” 第二个“治理”的办法是推荐贤才,贬黜奸佞和贪腐。这是皇帝“罪己”的一部分。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,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之误,要认真纠错,就要“亲贤臣,远小人”,起用贤良方正之人,免掉不称职的官员,处罚违法犯罪的官员,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。《后汉书?郎顗传》载:“自从入岁,常有蒙气,月不舒光,日不宣曜。”意思是自新年以来,经常有灰霾,一派天昏地暗,日月不明,世人忧忡,视为异象。名士郎顗就向皇帝举荐贤才,理由是因为皇帝没有选贤任能,上天为之生气,如果“爵贤命士”,彰显帝王仁德,天气就会转好,月朗星列。第三个“治理”的办法,是要求文臣武将斋戒数日,焚香祭天,祈求神灵驱赶霾灾。这大约是古人将霾视为妖孽作恶,横空来世,人力无可抗拒,只能“求神打鬼”,通过“魔高一尺,道高一丈”的办法来治霾。《元史》中记载了一起大风霾:“风霾蔽都城数日,帝恐天神之怒,遣礼部焚香祭天,祈神灵驱风霾而散。”这次风霾来势凶猛,皇帝分明感觉这是国家朝政有不妥之处,让上天生气了,赶紧召集礼部官员,点上高香,对天祭拜,恳求上天息怒。第四个“治理”的办法,就是在生产上作些应对。比如康熙年间发生风霾,京畿农人“芸锄时,令苗稍疏”,加强通风,让庄稼免于倒伏。在古代,霾是一种“不可抗外力”,古人并没有 ,但 是值得学习的。(取材于2014年《南都周刊》廖保平的文章)
【1】下面对文章内宾 理解,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( )
A. “霾”字虽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,《诗经》中也有记载,但关于“霾”确切的解释是在《晋书·天文志》。
B. 古时候,霾就是指由于刮风、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,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。
C. 史料中关于霾的记载,一般并不使用“霾”一词,而仅是描述现象,如《汉书》中的“蒙黄浊”“蒙,微而赤”。
D. 《明宪宗实录》记载的“自春徂夏……”中的““徂”和《诗经·氓》中“自我徂尔”的“徂”意思是一样的。
【2】下列选项中关于古人治理霾的方法的表述,正确的一项是( )
A. 古人觉得人力无法对抗灾害,所以面对灾害的时候,皇帝和文武群臣会斋戒数日,焚香祭天,祈求神灵驱赶霾灾。
B. 中国古代有“天人感应”的哲学思想,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,一旦发生灾异,皇帝就会下罪己诏,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。
C. 在生产上作些应对,例如康熙年间发生的风霾,京畿庄稼免于倒伏的原因就是农民在耕耘除草时,让庄稼稍微分散一些,加强了通风。
D. 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,推荐贤才,贬黜奸佞和贪腐,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,但这并不是皇帝“罪己”的一部分。
【3】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 从古书中对霾的解释可以看到,古时候霾的持续并不确定,有时持续几天,半月甚至一个月,有时只是一会儿。
B. 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霾的记载,所以我们可以推断:霾是古已有之,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。
C. 古书的记载中很少使用“霾”一词,仅仅描述出现时的现象,这说明霾在古代出现的并不是特别的频繁。
D. 本文既引述了古代出现霾的情景,又介绍了古人治理霾的办法,这对我们当今治理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。

【1】试题分析: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。首先浏览选项,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,进行比较、辨析。B项结合文本内容“霾主要指由于刮风、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,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”可知,选项忽略了限制性成分“主要”。
【2】试题分析: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。首先浏览选项,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,进行比较、辨析。选项中关于古人治理霾的方法的表述,C项结合文本内容“京畿农人‘芸锄时,令苗稍疏’,加强通风,让庄稼免于倒伏”可知,“京畿庄稼免于倒伏的原因就是农民在耕耘除草时”表述绝对化。
【3】试题分析:题干问的是“根据原文内容,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”,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。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,又有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,这就要求考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,根据选项涉及的问题锁定关键语段仔细比对分析。D项“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”不当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答案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xunfw.cn/3858.html

作者: admin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返回顶部